机械前线,全国机械微教育领导者
©文丨 机械前线
26日,一则“中国空间站将美国拒之门外”的消息在微博传开。有网友看后调侃称,此举“扬眉吐气”,报了当年“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被美国拒绝”的仇,让你当初“爱答不理”,现在的我“高攀不起”。其实呢,这则新闻并不“新”,也不是网友猜测的为了“解气”而不合作,实际上,原因是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在科学价值和技术层面上没能达标。是的,真相就是如此简单。拒绝你,是因为这次你真的不行。2019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就联合对外公布,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的大规模国际合作。彼时,被问及“选项目时有没有排斥来自美国的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直言:“我们没有排斥任何国家,也没有限定任何范围,有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从科学价值和技术考量来讲,美国的项目没达到要求的标准。”另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我国空间站选项目,是有一套严格遴选标准的。第二,项目的科学意义要突出,能够大幅带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进展,或能有效促进项目申请国家的航天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第三,技术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实施性,不对空间站构成威胁。所以,每一个入选的项目都得完全符合上述要求,才能搭上中国空间站的车。要知道,中国的空间站不仅不会无理由拒绝项目申请,还非常欢迎与包括美方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航天合作,其中,尤其鼓励发展中国家加入这趟“太空之旅”。早在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外空司签署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在谈及中美航天领域合作前景时,林西强重申,中国愿意与世界上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目的的国家和地区,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遗憾的是,美国国会出台的有关法案禁止美方在航天领域与我开展合作,严重阻碍了中美航天交流合作的正常发展。只要美方取消不具建设性的法案,中美在载人航天领域是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空间站将为项目申请方提供免费的上行发射和空间站运行机会,以及测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务支持,研发经费则需要由项目申请方自行承担。中国投入这么多人力、财力建设的空间站,让别国用咱们的地方上天做实验,还不收钱,瞧瞧这胸怀。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解释称,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成果可以共享。科学研究很多都是面向重要的科学问题,不是面向商业的目的。有一个欧洲团队提出研究肿瘤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生长的机制,这关系到人类健康。这一对比,又让人想起了“中国曾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的传闻。据央视《面对面》节目报道,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等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国际空间站。在筹划建设时,中国曾经申请加入,但被拒绝。回忆起当年,周建平称,中国是非常愿意参与国际合作的,但在航天技术方面,美国这样的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不允许合作。那个时候,中国的航天技术和现在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国际合作中,有实力才有话语权。但“被拒绝加入国际空间站”一事到底是否存在,仍有疑议。2017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在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时,被问及“国际空间站是否拒绝过中国加入”时,明确给出了“没有”的答案。据朱枞鹏介绍,我国不仅没有被拒绝过,实际上也没有申请过,我国载人航天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要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第二步全面突破发展空间站的核心技术,如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货运补给、多人中长期生存,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圆满完成;第三步,也就是终极目标,建立大规模长期载人驻留的空间站。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预计从2021年到2022年,我国拟通过11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将高密度实施飞行任务,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还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问,早前的国际空间站现在如何?2020年9月18日,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国际空间站美国舱外部发现氨气泄漏;9月30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发言人表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星辰”舱再次发现漏气。考虑到原计划在2020年后结束使命的情况(后又延到2024年),状况百出的国际空间站是否真的不行了?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国际空间站的前世今生。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人类第一个空间站是礼炮一号,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坚决反对国际空间站最初提议名称“阿尔法Alpha”),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目前由五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英国、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联盟11号与礼炮1号对接,但由于泊接机件问题,联盟10号并没有成功 图源:维基百科国际空间站前身是美国航天局的自由号空间站(1984年提出),是八十年代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一部分。冷战结束后,美国航天局研发经费急剧缩减,直到1993年其他几个国家先后加入之后,国际空间站计划才逐渐完善。按照计划,建造整个国际空间站共需要超过50次太空飞行和组装,其中的39次飞行需要由航天飞机完成,每次约15吨左右,有大约30次飞行和装配任务需要进步号飞船上的货物提供支持。整个建造工作完成后,国际空间站将会有1200立方米的内部空间,总重量420吨,总输出功率达到110千瓦,桁架长度108.4米,舱体长度74米,额定乘员6人。1998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进入预定轨道,同年12月,由美国制造的团结号节点舱升空并与曙光号连接。曙光号与团结号舱(两者间需要加压对接适配舱进行连接,PMA)2000年7月星辰号服务舱与空间站连接,它提供生命保障系统,是“俄罗斯区”的功能中心。2000年11月2日首批航天员登上国际空间站。 星辰号前端三个接口与曙光号对接,并在后端留下了一个接口接下来是桁架,Z1桁架和P6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被安置在了团结号的上方,上面有散热板和提供电力的电池板,为生命系统和电力系统提供了保障。2001年2月7日,命运号实验舱由亚特兰蒂斯号火箭运载,与团结号紧紧连接,成为了美国重点实验舱。 2001年3月13日,外部装载平台1(ESP-1)作为空间站备用零件储备库被安装在命运号外部。同年4月19日,移动维修系统——空间站遥控机械臂(加拿大臂2)被安装在命运号另一端,它可以在空间站外提供辅助,减少宇航员太空外行走的必要性。寻求号气密舱(联合气密舱)于2001年7月12日被发射并安装在命运号另一侧,用于宇航员舱外太空作业。俄罗斯码头号对接舱正如其名,一方面用于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准备舱,另一方面也用于访问飞船的对接舱。 接下来就是空间站桁架架构的综合搭建,为了配合S0桁架上的移动远距离维修基础系统(MBS),加拿大臂2也被移动到这个位置。 P3、P4和P5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被安装在P1桁架上,同时为了保持平衡,S3、S4和S5桁架及太阳能电池板被安装在S1桁架上,同时加载了两个外部装载平台(ESP3和ESP4)。P6桁架最终也被放到了它原本设计的位置P5一侧,并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和谐号节点舱,也叫作2号节点舱,被安装在命运号前端,它具有6个对接口,可以让空间站支持更多的拓展。为了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加拿大的特殊微动作机械手(Dextre)被放置在了加拿大臂2的末端。空间站最大的舱段是日本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它自带机械臂和实验储藏舱,连接在和谐号的另一侧接口。2009年3月15日,桁架的最后一部分,S6及其太阳能电池板顺利归位,空间站桁架达到对称平衡。至此以后,国际空间站的大致架构搭建完成,剩下的只是一些局部修改和调整。2019年7月,日本为了研究真空中暴露实验项目,在希望号外部加载了外部实验平台。俄罗斯的探索号迷你研究舱(迷你研究舱2)与码头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仅提供了多个对接口,本身也具备实验功能。快速后勤运输工具ELC-1-4被安装在桁架上用于储存硬件工具节点舱3即宁静号,被安装在团结号旁边,其下端加载了一个很小的舱段,叫做穹顶舱,七扇窗户可以用于观察太空和地球,在不工作时段,窗户可以关闭,减小被撞损的风险。在2010年5月,俄罗斯发射了另一个迷你研究舱1,即晨曦号,被安装在曙光号上并留下了接口。列奥纳多号货舱和比奇洛(BEAM)充气太空舱被挂载在宁静号上,前者用于储存给养和废弃物,随后被带离太空站,后者用于验证太空充气技术是否可行。随后国际太空站没有出现新的大舱段,但陆陆续续会有因为某些项目而做的局部微调整。到2010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66000圈。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在2020年后结束使命,后来改为2024年。国际空间站最多可承载六名乘员(长时间),大部分实验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实际高度常发生漂移。2012年3月30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表示,联邦航天局正在与外国伙伴讨论2020年后继续使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并打算改变国际空间站的运作方式。波波夫金说,联邦航天局考虑将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延长到2028年,国际空间站的作用也将改变,它将成为进行技术试验和训练载人登月的平台。然而就目前而言,空间站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多次出现气体泄露和装置脱落等问题,空间站使用寿命是否能延长到2028年尚未可知。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届时中国空间站是否成为了唯一的在役空间站呢?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无论如何,中国载人航天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欢迎各国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转载众多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章中备注了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