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工资已经不输大学生,为何还是没人愿意做?看看两会怎么说
共 1 个回答
近日,小编的朋友圈被《技工工资已经不输大学生,为何还是没人愿意做?》一文刷屏,在行业内引起广泛议论。今天,小编带坛友们一起看看两会上代表们是怎么说的:
正文:
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因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所以一经提及,难免再次成为焦点。
“技工荒的存在,一方面,在我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心中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一直以来,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级大学持续扩招,有些大学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大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报名就能被录取。于是乎,大学生就业再难,人们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无怪乎,一个月薪三四千元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技工人才是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应得到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认同。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陈旧人才观亟待改变。营造“技工光荣”的氛围,绝不能一提到技工,总是低人三分。而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增加技工群体的收入。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缓解技工荒需教育先行。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修改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提升蓝领工人们的社会地位,维护他们的职业尊严,为他们打通上升通道,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
在最近几年两会中,都有委员提倡“工匠精神”,并为国家建言献策,如提高技工待遇,改善人才机制等等。诚然,只有不断培育滋生大国工匠的土壤,才能有大国工匠诞生,才能让中国制造业后继有人,并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今年两会亦是如此,先让我们来看看代表一线技术工人的委员们是怎么说的:
两会代表心声
王建清:让更多人愿意做蓝领 立志当工匠
王建清,他准备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技能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传承的制度保障的意见和建议”。他说:“在国家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时候要求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应当承认,现在愿意当蓝领、励志扎根一线的人少了。今后我们只有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才能让更多的人立足岗位、精益求精,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愿意当蓝领,立志做工匠!”
郭锐:用工匠精神把每个零部件干成精品
郭锐是四方机车公司转向架分厂的钳工首席技师、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他出生在一个铁路之家,他的祖辈、父辈都是铁路工人。郭锐表示,能够像祖辈、父辈一样亲手制造火车,是他从小时的梦想,他也正因为这个梦想,而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郭锐代表表示,“复兴号”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一个过程。如果要让更多的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除了有一支好的研发设计团队,还要有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尖人才队伍。“‘复兴号’动车组有50多万个零部件,要求我们把每一个零部件都干成精品,干成艺术品。”郭锐举例说,他现在从事的转向架的关键部件,也就是转向架分体式轴箱组装,其装配的精度完全可以控制在0.04毫米以内。正因为如此,才有我们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才让中国制造的高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而奋斗的过程中,始终需要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马加友: 做好中国制造要有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所属大船集团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机电车间船舶钳工马加友认为:“坚持工匠精神,才能树立制造企业的品牌和口碑。”他认为,中国制造在由大到强的转变中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决心,是坚持不懈攻克难关的毅力。被誉为“副机修理能手”的马加友代表,正是以精湛的技术和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和工友们一起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为船方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共修理船舶500多艘,修理副机近300多台,创造了所修项目一次交验合格率均为100%的最高纪录,赢得了中、外船东的高度赞扬。
许启金: 让更多大国工匠成长起来
“希望国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出台更多激励措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成长起来、投入新时代经济建设中去。”这次政协会,我最大的‘心声’就是它了。” 许启金委员笑着说。“工匠”正是许启金委员的身份之一。作为国家电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他还带领着公司的创新工作室。“我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委员,当然要积极为职工发声!”许启金委员说。他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建议》。提案针对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开展培训、推进劳动竞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恒珍:利用劳模工作室 培养工匠集群
培育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价值理念、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充分利用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培养“工匠集群”……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今年带来了有关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提案。来自基层的她,为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产生的土壤提出建议。她提出,当前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扎根岗位、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工匠往往不被人们重视,更不用说对产生工匠土壤的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育。
对这种现象,她提出三个建议措施:
一是培育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价值理念,让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自觉行为。
二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充分调动保护其积极性,培育好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产生的重要土壤。
三是利用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映射作用”和“头雁效应”。
从以上代表的心声中,我们能找到其中一些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当技工,从下面这个案例,我们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听到一个年轻人转行的心声,或许从中能找到更多的原因。
5年工作经验机械工程师转行心声
自我介绍一下,2011年毕业,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后在某大型民企做制造工程师。家里人都是干机械出身的,算是一个技术崇拜的新兵。在机械行业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把这几年的思考经历整理写出来,算是对自己的总结并且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
大学时候特别喜欢创新,无创新不机械的感觉。觉得算齿轮比,经验公式都不够新奇,觉得机械就是应该巧妙简洁。在市级还有一些校级的机构或者机械大赛都有名次。像电影三大傻大闹宝莱坞里说的,我也认为机械就是代替人的东西。在可以完成要求的前提下,足够的简洁,这样好做,好用,好维护,何乐而不为。那些组装的多功能东西,越是关节点多,越是不结实,你看瑞士军刀虽然多功能,但是每一个工具都是单独的一个。还有就是国内大家喜欢用可调节的扳手,但是外国更多喜欢用成套的扳手,它的好处在于使紧固件尽量少的变形。
工作是随便找的,真的很随便,简单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干技术就ok。
当然工资还是有点要求的,最起码我希望自己工作了就不会再问父母要钱花。那会没有很系统的了解到设计啊,工艺,技术支持等区别。就是觉得自己该在车间第一线干几年,这些经验会是以后的财富。一个好的工艺,当他有了经验后再加上以前的理论可以成长为一个很好的设计。而一个毕业就搞设计的人,设计的东西的可加工性就有待考证了。当时还在论坛里看到某位前辈的帖子,大概是说技术支持这个职位比较好,因为可以直接接触自己的产品,然后解决客户运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长是最快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技术就是要一步一步的走。踏踏实实,数十年磨一剑的感觉。
我也有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欠缺分享精神,自私。干了两年的工艺,首先我把所在的厂里所有机床的型号,行程,机械原点都整理成表格备查,但是我没有把它们分享给我的同期同事。后来我又请教单位的老师傅,加工每种材料一般给的转速和进给是多少,也整理出来并且记下来,也许每次的参数并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有个范围的参考找理想的东西就容易的多。
刚上班的前半年工作笔记是很重要的,因为那是实践经验成倍增长的时期,需要记录总结的。单位不要求,也该自己记下来。我写了大半本的工作笔记,大概就是记录我每天学了什么,干了什么。有从机械手册上摘抄的东西,也有从一线工人嘴里问出来的。进步真的很快。
再后来我被细分去做一些夹具和刀具的设计,具体设计等我整理好了再分享中间的那么一点点经验,现在只是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时间和条件允许下,尽量把自己做的这种单件的东西从头到尾的跟一遍,和工人聊聊天,问问他们这么设计会不会不好加工,如果他们做会怎么设计。对于那些更改的设计,如果不影响功能又减轻重量,那是完完全全需要改进的。而对于影响功能的,也可以和工人探讨我要这样的效果,你有没有更好的主意?给工人以尊重,他们懂的远远比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多得多,心态归零。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后,最好分享给自己的领导和同期同事,不对的地方请他们帮忙提意见,这点我当初做的太烂了。
对于软件,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标榜我会什么软件,pro-e,solid works,cad等等。我能用到多熟练。但是其实,软件只是个工具,就比如刻刀,那还得有老师傅的手和技术才能有好的作品。软件是表达工程师语言的载体,必须会,但是不必太苛求。学习第一款软件还是得多下工夫,因为它是锻炼自己的建模思想的软件,然后就可以发现其他软件多是操作不习惯的问题,很容易上手。而图纸中最核心的东西,依旧是怎么容易加工,怎么比较轻,怎么选择经济的材料这些问题。软件的习惯,尽量和自己的企业一致,花2天时间,从百度和论坛上找方法,把图纸模板,材料库,材料数据导入,尽量用自动化计算质量和体积,表面积这些。标注这些参数,对于后续发黑一类的表面处理很有帮助。
以上是CAD端的软件,接着需要懂一些CAM和FEA的知识。cam可以输出我们主流的代码,在一些复杂形状和五轴加工的时候省去编程的功夫,而且可以检验工序的正确与否 ,避免不必要的事故。fea是工艺不太用到的,至少我工作2年没用过。就是有限元,不过后来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轻量化和设计出能给出很大的参考价值。
对于加工,工艺工程师大多都要写工艺卡。而有些老师傅是很不屑于工程师写的工艺卡,因为根本用不了啊。。。不是鄙视咱么,他们自己的方法真的比咱们这些小孩子好得多。所以多去请教,有时候一个顺序的改变,就可以剩下后一个工序的时间。加工普遍要留量,留的多了后面还是得切掉,所以留量也是有学问的,如果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少留一点。
之后很久很久,我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人,一共就那么百来号人,上班见,下班还见。机械企业普遍也不在市中心,感觉自己都没有娱乐了。感觉心中的小心脏按奈不住寂寞了,看书,约朋友出来聚会,慢慢的发现两年后,我干其他行业的朋友都混的比我滋润。靠,转行。而且怕自己犹豫就在萌生转行到辞职,仅仅用了1个小时。
烦透了每天画图的日子,而且觉得自己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了,加速度不够。后来,今天的我觉得那会只是长跑过程中的第一个极限一样,只可惜我没顶住,幸运的是我在20多岁的年纪就懂了,至少以后可以不焦躁了。我那会觉得转金融吧,月薪2万多,而且我也不笨啊,等我月薪2万了我可以买好多零件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机械。辞职考研,惨败,而后直接往金融靠,就是一条走偏的路呀。但是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我知道自己的资本是机械技术,而且两年我也很认真的在学习,所以我去了一家做机械软件的单位,干技术营销。
也是在这学习了一些关于fea的东西,它可以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改良机械,用的是伪密度的方法,把承重在一定值下的网格隐藏。再后来很幸运(至少那会觉得很幸运)有人引荐,我去了私募的公司。干金融啊,梦寐以求的行业,高大上,有木有! 结果我的薪水也回到了毕业那年,而且还不如那会多呢。生活窘迫,还得从头开始。继续学习,学着写报告,做路演PPT。学着真话不全说,假话包装了后再说的处事方式。真心话是,累。
到此才意识到,我就是学机械的,我喜欢机械,而且我跑偏的也不远。所以在此对那些和我当年一样到第一个极限想转行的兄弟姐妹说,再等等吧。离开了我们的大专业,我们什么也不是。未来,我还是会干我喜欢的机械,我知道金融这碗饭我吃不起,我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不浮夸的生活,偶尔邀三五好友小酌怡情。
仅以此文(虽然乱七八糟的)纪念我无比折腾的这5年毕业时光吧。也欢迎善意的拍砖,当然能给刚毕业的朋友一些参考也十分欣慰。
之所以推荐这个,是因为他所经历的可能正是某一时刻你的想法。小编想说的是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层面应该积极为培育“工匠”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没有哪个行业能让你轻松赚大钱。
最后,借用一位一线代表委员的话:“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工匠精神”,就要从坚守本分做起。
领取资料:
(戳上行文字,免费领取)
工程师都爱看
距先进制造技术大神您只差关注
中国先进制造技术论坛,工程师的摇篮
▼点击阅读原文手机免费学全套机械软件教程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