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机械狂人”段正澄院士因新冠肺炎逝世

共 1 个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莱茵拉罐

2020-08-29 13:47:54


2月15日晚,正处于疫情风暴眼中的武汉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正澄,因病不幸去世。



当天下午6时35分,段正澄院士心脏停止跳动。经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7时35分宣布去世,享年86岁。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段正澄院士是段氏伽马刀发明人,他的伽马刀用于肿瘤治疗,惠及一百多万人。


2009年,段正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生们都叫他“机械狂人”,德高望重的他,深受学生、同行等好评,因为他认准的事从不放弃。他曾告诉学生们,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


华科男公号有关他去世的文章下面悼念留言如潮,“太多太多的人怀念段老先生!愿段老先生千古!段老先生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其中有一条是他女儿的留言:“万里迢迢赶回国,就是想陪父母过个幸福的春节,哪知却痛失我最最亲爱的好父亲,我们就此永别,家破人亡,痛彻心扉!我最最亲爱的爸爸啊,您一路走好,相信天堂里没有说谎者,没有新冠肺炎!今天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日子…”




短短数日,已有4位华中科技大学大师离我们而去。


此前,2月7日23点左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生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3日0时10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不幸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享年87岁。



01

这里有我栽下的树,还有影响我一生的师长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旁,有一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段正澄教授经常过去瞧瞧,这是他64年前刚刚迈入原华中工学院时栽下的。



1953年,19岁的段正澄成为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此扎根喻园,一呆就是60多年。他曾说,“这里有我栽下的树,还有影响我一生的师长”。


据《武汉晚报》此前报道,20世纪50年代的华中工学院初建阶段,段正澄和同学都要在节假日参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现在的东二楼东三楼都有我挑过的砖。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格就是一间教室。


回忆起这段建校岁月,段正澄感慨地说:“虽然生活艰苦,但很磨练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为亲自参与了,所以有着特别的荣誉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母校团结、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恋的地方,“1953年的华中工学院是由数所学校的一些专业合并而成的。从建立起,学校领导就非常注重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虽然教师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但相互之间的那种关心互助,深深影响了我们那群学生。人心齐,泰山移,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业的沃土。


据华中科技大学官网资料介绍,段正澄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期间,在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光机电一体化手册》,参编《机械工程手册》,编写教材4本; 获授权专利19项(发明专利5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02

甘守寂寞做科研,年逾古稀当院士

没有一项研究少于十年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后留校工作。他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6年,段正澄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


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2009年,段正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埋头工作的他戏称这是意外收获。了解他的同事却感慨:“段老是从生产一线干出来的院士。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楚天金报


段正澄教授当选教授时已经75岁。花白的头发,硬朗的身体,平和的面容。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过,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段正澄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不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据湖北日报去年报道,60多年来,段正澄坚持深入一线与企业合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多学科交叉与集成,进行高端装备的创新研究和工程化开发,研发了多台(套)国际、国内首创的高端自动化装备,并在湖北实现了产业化,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销售产值已超过15亿元。


楚天金报曾经的报道提到,段正澄教授的话语里没有“我”,多是“我们”。他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


1996年9月,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找到段正澄,邀请机械学院人员加盟并主持“全身伽玛刀”的研发。随后,四单位联合的课题组开始了紧张的分工协作,其成果打破了昂贵进口设备垄断各大医院的局面。“团队的和谐合作让我们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段正澄说。


谈及自己的团队,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03

捐出百万奖金: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2012年湖北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78岁的段正澄满头白发、挺直硬朗,成为全场焦点。


他代表众多获奖者上台发言,坦言自己心情激动,最感谢母校培养。


会后,他婉拒众多媒体采访,表示目前仅有两件事是确定的:一是100万元奖金个人部分将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获奖后第一件事还是回到实验室工作。


在华中科大机械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没熬个四五年,很难博士毕业。“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3遍。不过关就重新再来!”段院士笑呵呵道,有的弟子因论文过不了,没少在他面前哭鼻子。他认为,做论文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结,作为研究生,不会总结自己的成果是件遗憾的事。


段正澄院士。图片来源:楚天金报


虽然学术上要求严格,段老对后生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1977级学生、曾任华中科大组织部部长的李斌说,段老平时很好相处。因为和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只有一字之差,且音相近,部分学生私下叫他“段王爷”。一次,有人当着他的面打趣。他连忙笑着摆手:“两回事,两回事。


湖北日报去年的报道提到,尽管2018年底办了退休手续,但段正澄院士仍工作在一线,每天上班下班,指导学生,经常到省内各地工作站开展工作。



04

华工建校第一届学生,优秀篮球队队长


段正澄院士是土生土长的华中科大人。1953年,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成立,他是当年华中工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那一年,他在校园里亲手种下了一棵法国梧桐。


从华中科大附属中学西南角往北数,路边第二棵法国梧桐树,就是他当年栽下的。


六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当年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1957年,段正澄毕业后留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华中工学院正处初建阶段。作为华中工学院的第一批大学生,段正澄赶上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个格子就是一间教室。”节假日,段正澄和同学们都要参加劳动,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现在的东二楼、东三楼,都有我挑过的砖。


回忆起这段岁月,段正澄感慨万分:“虽然生活艰苦,但很磨炼人的意志。正是因为亲自参与了,所以有着特别的荣誉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而努力。


段正澄院士(中)与同事探讨项目改进。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而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段正澄说,是刻苦。


1953年考上大学后,身高1.80米的段正澄很快成为校篮球队队长,专职后卫。一次,球队拿到省级比赛冠军。还没来得及换下球衣,时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叫住段正澄:“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还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紧张,虽然他的成绩还不错。


“还可以不行。”朱九思认真地说,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


这段话段正澄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每晚10点宿舍熄灯后,我会搬一大一小两个凳子到走廊上,借助路灯把课补回来。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



内容来源: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光明日报、楚天金报、湖北日报

本期编辑:小艾 
商务合作:021-37709287
投稿邮箱:info@amtbbs.org
版权声明:AMT尊重版权并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末备注了来源;如文章视频、图片、文字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共 1 条
  • 1
前往
64回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