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同行的社交人生

共 1 个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门无希

2020-11-26 05:08:58

 

如果有幸分到一个设备比较先进的公司,能够接触到高级的设备仪器,甚至有机会去国外进修培训,就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而相比之下,如果不幸分到一个只使用陈旧设备的公司,没有机会接触到先进技术,那可能是毕业十几年下来,所拥有的知识还是大学里学来的那一点陈旧的知识。而专业能力的提高,则基本没有机会了。

 

而且这还与工资收入没有多大关系。采用先进设备的公司,产出的产品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完全有可能亏损,发不出工资来,甚至最后关门倒闭。而使用陈旧设备的公司,有可能本身处于垄断暴利行业,不需要干什么复杂的活,就可以拿超高的工资。所以, 不可比。

 

后来,有了网络,有了专业技术论坛。那个时候是以技术话题为中心的。有人技术方面有疑问,发到论坛上,然后来自各地各行各业的同行网友,针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互相献计献策,最终提问者问题得以解决。而参与深度讨论者,甚至围观群众,从这个话题中也获得了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获得了潜在的技能。

 

比方说,相似的问题如果参与过讨论,那么在将来不定什么时候,自己的工作中,也有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那时回想起曾经讨论的内容,记不起来的话还可以去原网站找来原过程看一看,也能快速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种提前进行技术储备的效用,是原本无关人士乐于参与他人的技术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且从表面上看来,是乐于助人,是大家在帮助一个人解决问题。所以气氛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那时候,也仍然没有社交。

 

大家上网时候,普遍都用的网名,大部分人,都刻意隐藏真实姓名,以潜水的方式在网上出没,甚至有的人,网名还经常换一换,也有更多人,网名起的平庸乏味,没有特色,难以识别,也自然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非典那一年,2003年,西门子开始组织了网络论坛精英大会,俺们一批人最早开始由网络空间的互相膜拜,开始有机会面对面相识,并建立了真挚的有益。一个个原本虚拟的网络代号,变得真实起来。2003年之后到现在,西门子仍然每过1-2年会组织一次网友大会,而且参加成员由原本的只有网友参加,扩大到邀请一些网站积极分子,标兵等。所以得以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

 

但是,那个时候, 也仍然没有社交。

 

因为还没有社交网络的概念,也没有FACEBOOK, 微信这些社交软件。

 

互相之间也只是留有了电话,也只是多了几个朋友。每个人,当有什么技术难题的时候,着急的时候,可以直接打电话到对方,进行请教。但毕竟,电话的沟通还是太占用对方的时间,也不够礼貌。 所以,朋友归朋友, 互相帮助也理所应当,但频繁打扰总不是太好意思的。

 

那个时候,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人脉时代。谁的人脉广,在处理技术难题时可求助的资源多,就更能把问题搞定,就更显得能力强。曾经写过一篇征文文章:《【万泉河】Trouble shooting---我有绝招》,文章里总结的绝招本质主要是人脉:

 

绝招的神话故事出演的多了,渐渐的我就想, 我这不和孙猴子一模一样么!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 大大小小的妖怪, 一概打不过。 全靠着上天入海搬救兵解决问题,靠的啥呀, 人脉呗。 大闹天宫时积攒的人脉。

 

后来,也有了QQ群,大家互相加到QQ群里,一边聊天,一边讨论些技术问题。但人数一直固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兴奋,聊的比较多,挺热闹。 但时间长了,逐渐说话的人越来越少,就冷清下来了。

 

再后来,互联网3.0兴起,在美国有了TWITTER, FACEBOOK,各种社交网络,而在国内, 也对应有了微博,微信,有了微信公众号。人类进入了社交时代。

 

工控同行的社交生活才算是正式开启。

 

微博上一直是追逐新闻热点的场所,对专业技术领域,有所欠缺。也没听说过在上面有什么像样的群组。而在微信,则不一样。我们在QQ群,以及每次SIEMENS组织的会议群的群员的基础上,成立了AD自动化俱乐部群,大家在其中,工作生活感情学习各方面的事情都可以分享讨论,慢慢有了社交的样子。

 

我对自动化俱乐部群的定义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叫俱乐部,是专业技术人员休闲娱乐的场所。就好比军人俱乐部,军人们来到俱乐部里,其实主要是玩乐,而不是杀人打仗。我们工程师也不应该一直沉浸在技术工作中,更应该有闲暇的时间消遣。

 

以前一个同事周同学,我们当时是一起做技术的,后来他被调度去改行做了十多年市场销售,但内心对技术还是念念不忘的。听说我们有微信群,很高兴前来。但来了不久,就抱怨道,你们技术群,怎么总聊些与技术无关的啊!

 

对呀,俱乐部群, 消遣才是主要的。而技术却是最最次要的。 只不过是一群知识背景行业背景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兴趣点也更接近,也更容易相互形成互补。如果只聊纯粹的技术,那就很容易成了菩萨庙了,每个人只有自己有需求的时候才来问问题,索取帮助,而自己没有需求的时候,就不会来关注。别人提出的问题,要么自己不会不感兴趣,要么自己觉得没难度不感兴趣就不会参与讨论。最终群的出路一定是荒漠,一定是寂静无声。

 

所以我不知道那位周同学,我后来把他拉到专门的不许闲聊的技术群,以他十几年不搞技术却对技术的痴迷,能从中吸取到啥营养了?

 

社交的本质,就是每个人在娱乐消遣的过程中,跟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链接,而建立链接之后,每个人在这个网络中就有了定位,大家对你有了认同,那么当你技术上有难题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有众多的朋友自愿出来为你献计献策。你的工作与社交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各方面都可以相得益彰,从容应对。

 

但有一些网友,不太明白这一点。慕名而来添加微信好友之后,我往往都提前提醒他们,要跟群里的人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为自己培养好的社交基础。

 

但总有一些人加你之后是把你当成自动答题机器的,就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靠的靠山,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拎出来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就放在微信号的底部当备胎。

 

即便如此,也总有一些人很不自觉,总觉得自己需求要紧,也不管人家是否方便,也不顾是否熟悉,是否认识他是谁,也不管时间时刻,老时不时地发私信来问一些简单或者复杂的问题。我一看聊天记录,最后的聊天就是加好友,拉他入群时的提醒,也再没有交流过。

 

这个时候,实在无法再说什么,就抛一个微信公众号里的付费问答给他。本意是你要是真心着急,就付个小费,表现下诚意吧!

 

但还不行,你开口要钱,就落人口实了,就收获鄙视了。对方鄙视到:这问题又不难,你就顺手帮我回答了不行吗?啥都钱钱钱,你落钱眼里了吗?

 

我去,我没落钱眼里,我不缺你的臭钱,你别来骚扰我行不行?我好好的休息时间,你来打扰我,你的事情着急是你的事,我又不着急!

 

好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把聊天过程贴到他在的群里面,让大家一起评评理,这样的人往往就满地打滚一番,然后无趣地退群了。

 

我媳妇也经常劝我,人家有问题问你,你方便的话,就顺便给人解决一下呗。我说,那我成了免费的技术支持热线了吗?

 

我曾经有遇到过,给客户做的方案报价,最终被客户因为价格高拒绝了。而不过2-3天后,就有人找上来咨询技术问题,我一看,分明就是我做的方案么!感情是你啥都不懂都不会做的情况下,就敢低价接单,把我饭碗砸了以后再反过来向我请教?

 

我们的行业是如何成为穷行业的,就是这样!

 

我们这些年结交的同行朋友,很多都是线下聚会过的,我每到一个地方出差,也总有人请我吃饭聚会聊天,即便如此,互相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也很少直接线下私信询问。仍然是在俱乐部群中公开提问,然后大家谁方便谁主动答复。原因是,你并不清楚对方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是否方便回答。如果不巧,戳到了对方的软肋,让对方如实回答不会做,不懂,还是很尴尬的。

 

而如果漫无目的的同时问多个人,多个场景同时聊天,自己也累啊,忙不过来。还真不如同时问大家。

 

这是我认为的工控同行的社交人生的正确姿势。

 

看过本文的同行朋友,如果产生了要加入自动化俱乐部社交圈的冲动,可以加微信178616417,请求加群。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万泉河知识分享”,收听最新的以及历史资料知识。



 


现在专业自动化微信群有上面这么多。 1群基本满员,空位不多,留给以后付费加入人士。目前可以自由选择其他群其中一个加入。加入后如果嫌信息太多骚扰,可以关闭群系统提醒。但如果要深度社交,还需主动与人多交流,才能广交朋友。

 

“群侠会”群只聊技术不聊天,留给只专注技术守得住寂寞的人士。为节省群员流量,也尽量不发图不发视频。

 

下面是公众号的二维码,扫描可以关注:


最后,社交平台是开放的,去中心化的,鼓励人与人之间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结盟,这对当下的各专业论坛,以及JZGK等小圈子来说,是天敌。他们依循的还是过去的封闭式的,以他们为中心的交流方式,对于这样的交流方式乃至这篇文章本身,会封杀。以保证他们的核心利益。这完全可以理解,不必惊讶。

 

欢迎分享此文,已经关注在俱乐部群里的群友,欢迎邀请你的同事朋友加入群中,不需要请示批准。

共 1 条
  • 1
前往
62回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