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机器人本体生产有望排全国第二

共 1 个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云紫_

2021-05-22 16:44:38

       “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世界工厂”中国,也改变着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布局,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已集结大湾区。

  

  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佛山,敏锐地嗅到这一契机,力图从中挖掘新的经济增量。

  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先后进入佛山,促当地的机器人制造产业萌芽:一批或草根生长、或中外结合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初露锋芒便如鱼得水。

  今年3月28日,“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更是直接在顺德建设面积达1200亩的智能制造基地。根据规划,项目后续将引入25-40家库卡上下游合作伙伴。官方预测,预计带动当地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机器人本体制造体量更是有望拿下全国第二把交椅。

  随着国内首个机器人学院的落户、多个智能制造领域品牌展会的举行,以及中德在智能制造和工业“4.0”沟通体系的构建,佛山提出了为华南地区打造机器人生态圈的口号。按照预期,今后三年,佛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市场

  佛山应用机器人超7000台

  7月18日午后,佛山顺德陈村,莱茵工业园,广东埃华路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厂房内,除了一旁临时搭建的两个办公区,其余的空间都是作业区,技术人员正在不同的工位前调试着工业机器人;有几台机器则在自行运作中,正在进行破坏性试验,即将交付使用。

  从这里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将被运用在多个领域,包括卫浴、五金、3C、建材等家居用品生产企业以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与佛山陶瓷、家电、家具、汽车等支柱产业相匹配。与其他草根崛起的企业不同,带着安徽埃夫特和意大利EVOLU T机器人双重“血统”的广东埃华路是“过江龙”,迅速在佛山这片制造业热土寻找到立身的方向。

  安徽埃夫特在国内机器人领域威名赫赫,其出货量已多年名列国产机器人首位。“广东是母公司最大的市场,有超过四成的工业机器人销往广东。”据广东埃华路总经理黎广信介绍,近年来广东已成为中国机器人发展最为蓬勃的地区之一,未来子公司将协助埃夫特探索和开拓高端应用市场蓝海,让广东广阔的市场前景兑现成公司的市场增量。

  研发接地气的产品成为这家公司的初始定位。据黎广信介绍,这家进驻佛山一年零九个月的企业,未来几年将实现年营收复式增长50%以上、未来一年人员会增长1倍、场地增加5倍,步入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

  与广东埃华路仅有一墙之隔的隆深机器人,是佛山机器人产业不折不扣的本地后起之秀,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控制器研发及智能制造服务的企业。

  去年年中隆深机器人获得B轮近亿元融资之后,企业就像开挂一样。先后与万和电气、海信空调、华帝、宁波奥克斯、TCL等家电品牌签订合作协议,更是创下家电及物流事业部销售业绩单月突破3000万元的佳绩。

  广东深厚的制造业基础的背后,催生出两大机器人产业沃土:制造业技术支撑及机器人应用市场。进入新世纪之后,佛山制造业为了摆脱日趋繁重的人力成本,纷纷走上“机器换人”的技改之路。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纷纷进入佛山市场,成为中国最早期的应用市场之一。

  去年,随着美的完成对“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机器人的收购,库卡也随即宣布进驻佛山,建造生产基地。今年3月28日,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顺德正式动工。预计到2024年,基地机器人年产能将达到7.5万台。

  佛山机器人学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魏巍告诉南都记者,工业机器人产业由机器人本体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和需求方组成。库卡的进驻将补齐佛山本体制造不足,继续强化佛山乃至广东机器人需求优势。

  他分析,目前机器人产业应用最大的领域是汽车产业,其次是重机机械、轻工类(五金、家电、家具、照明、陶瓷灯),这些都是佛山重点发展产业。

  佛山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佛山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约10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以上完成了新一轮技术改造,4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工业企业应用机器人超7000台,涌现出嘉腾、华数、隆深、固高、迈雷特、中南机械、广东埃华路等一批龙头知名企业。

  技术

  靠错位竞争做细分领域佼佼者

  中国机器人产业需求旺盛,市场高度增长的背后,却难掩机器人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现状。研究显示,中国机器人产品多以中低端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靠“性价比”而非核心技术来打开市场。

  作为国内首个机器人学院的掌舵人,魏巍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员,拥有在机器人领域耕耘20年的丰富经验。

  在他看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瓶颈问题一直是国内机器人行业绕不开的一道坎,“行业技术壁垒使得目前机器人市场主要份额仍然为国际‘四大家族’所占据”。他举例,以减速器为例,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精度还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准,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数据显示,一台减速器的进口成本大约为国外价格的3-4倍。

  在攻克关键技术之前,佛山机器人产品更多的是走错位竞争的道路。嘉腾机器人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四大家族”深耕“机械臂”不同,位于顺德大良的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则将全部精力放在“机器脚”上,其着力研发的携带视觉识别系统AGV机器人能够自动地看路、找路,为企业的搬运、码垛等工作提供了不少方便,如今由嘉腾生产的AGV机器人正活跃在奔驰、丰田、美的等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厂里。

  据嘉腾集团副总裁陈洪波介绍,以往机器人往往都是固定在自己的工位上做某一项工作,机器人不能走动。去年,嘉腾正式发布其智能工厂建造平台“JT—Brain”。“它就像一个人的大脑,能够将工厂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机械手和AGV等设备进行互联互通。”陈洪波说,这套系统能让搬运机器人、机械手等各种工厂设备连接起来,定点移动,甚至相互配合完成不同的生产任务。

  这种“手脚并用”的机器人的出现,为“智能无人仓”提供条件。“智能无人仓目前在技术上已经达到,随着AGV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快‘智能无人仓’也将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物流、快递企业乃至其他企业的工厂当中。”陈洪波说。

  据悉今年下半年,嘉腾机器人的新工厂将正式启动,届时工厂能够实现年产能1万多台机器人。

  在自动化领域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黎广信,每每见到、听到抛光打磨工身患尘肺病、肺部纤维化就黯然神伤,这也导致他决心通过“机器换人”来攻克打磨抛光的技术难题。

  公司刚刚组建,黎广信就成立了研发中心,以标准化、模块化、数据化为方向,率先进行打磨抛光专用机器人的技术创新研发工作,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多项技术,一口气向国家申请了超过50个实用新型专利,3个外观专利,8个发明专利。

  不仅如此,基于标准化、模块化、数据化的机器人还让抛光打磨机器人向云端机器人演进成为可能。黎广信介绍,云端机器人将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融合。通过采集到的标准化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对不同的目标物开展自主抛光打磨作业,比如对水龙头进行打磨,将前十个的数据采集到云端平台之后,机器人就会学习后应用在第11个的打磨上。

  黎广信以“傻瓜相机”作为类比,把新一代机器人称之为“智能傻瓜机”。不久的将来,他生产的世界首台以标准化、模块化、数据化为方向的打磨抛光专用机器人一代产品将亮相。

  机器人制造发展遵循个体机器人——— 生产线——— 信息化——— 智慧工厂的路径。在黎广信的蓝图中,下一步,埃华路将依托“智能傻瓜机”打造智能化打磨抛光系统,将开发更多的“智能精密组装系统”,更多地投身于以金属加工为主体的“智慧工厂”。

  升级

  深度融合 发掘市场需求

  面对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的现实困境,佛山机器人产业开启的是“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升级路径。

  技术互换与资源共享,尤其是市场资源的共享,是这一轮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这种模式也有助于企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美的库卡共同打造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自不必说,库卡机器人聚拢的一批国际顶尖研发人才,将从顺德基地出发打造产品,包括生产6轴机器人、平面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并开展行业机器人集成运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有着中意血统的广东埃华路将充分汲取两家母公司的技术养分,特别是EV OLU T的机器人工程技术、数据遥距传输技术、离线编程系统、人机互动界面、3D立体视觉技术等,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应用领域确立国产机器人技术先发优势。

  今年4月底,自主研发能力足够强大的嘉腾机器人更进一步,与库卡前大股东———德国格林策巴赫机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家成立于1960年的老牌德企将协助嘉腾向欧洲终端客户提供以A G V为核心的智能物流技术服务;而对格林策巴赫则希望能够获得低成本的A G V产品线,以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

  陈洪波称,“格林策巴赫拥有极强的技术沉淀,从长远看,这些技术沉淀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中欧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和力度也越来越大。佛山借助中德工业服务区和中欧城镇化示范区的平台优势,成为广东嫁接欧洲先进技术的探路者。

  在此背景下,国内首个机器人学院也于去年在佛山应运而生。从本质上,佛山机器人学院脱胎于德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是其在海外唯一设立的品牌授权使用机构。而该学院最早成立于2009年,亦是全球首个机器人、自动化和工业4.0学院。

  “佛山机器人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而是围绕机器人产业生态圈打造的平台。”魏巍称,目前机器人学院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度发掘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将德国技术的外溢效应汇集到当地企业,通过提供全链条式服务,降低佛山乃至广东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门槛。

  5月31日,有着欧洲最大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之称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与佛山机器人学院战略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魏巍透露,该协会在佛山建立代表处之后,已开始组织专家代表深入佛山智造企业开展调研诊断,希望实现德国先进技术的本地化植入。目前,协会已经完成了对一家本地空调企业的调研,“第一期的调研报告受到企业的认可,针对这家企业产品定制化较多的情况,协会已经在做标准化的战略规划”。

  而这样的中欧工作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德方专家在建筑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或许能给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带来生产流程的变革;而佛山雄厚的家具制造产业体系,又或许能够提供研究沃土,填补德国机器人技术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未来

  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佛山能够打造怎样的机器人生态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库卡机器人在佛山顺德的落户,将把佛山机器人带到另一个台阶:在其带动下,佛山机器人的本体生产、集成应用、服务推广方面集中发力,将有望走在全国前列。

  曾担任库卡机器人中国市场高级销售经理的黎广信更是断言,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佛山在机器人本体生产上将跻身全国前三,甚至仅次于上海排到第二位。

  记者翻查了2017年国内主要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产能状况,其中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88万套;芜湖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967套;南京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746套。

  魏巍提到,佛山现在要打造的机器人生态圈,将依托库卡机器人基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从而带动佛山机器人整体服务能力。

  黎广信则认为,库卡在顺德的项目应该从产业发展规律去客观理性看待,“佛山有多少企业会应用库卡机器人,这才是决定有多少库卡下游企业被吸引过来的关键因素。”

  黎广信分析,从上游来看,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只是供应部件而已,一般不会跟着本体制造商过来布局;下游的系统集成商,它们企业性质是服务商,一般并不会跟着机器人企业来走,而是往往跟着市场走。

  基于上述预判,黎广信提出未来佛山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有三个:

  首先自然是本体制造,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其次是推动佛山机械装备行业与机器人企业的结合。

  佛山总产值超6000亿元的机械装备产业基础雄厚,伊之密、科达、震德等机械装备如果能够用上机器人,再武装上智慧工厂的软件,将会实现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全方位转变。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伊之密机器人自动化系统正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迅速崛起,致力于压铸及各种工业制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该部门成立刚刚三年,就在去年交出了突破7000万元销售数据,同比增长115.93%。

  黎广信期待有更多资源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向创新倾斜。例如鼓励机器人企业与机械行业携手,打造智能制造全套设备供应示范项目;鼓励家用机器人项目的开发,鼓励通用机器人在专业化细分领域上的突破,以应用推动本体的研发和生产。

  再就是大力发展机器人服务业。

  在黎广信看来,佛山拥有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佛山机器人学院、广东智能制造示范中心等多个平台,“如果能把展览、维修、部件供应、培训等服务功能做强,佛山机器人产业将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点,佛山机器人学院承担了更多的期望。魏巍告诉南都记者,自成立以来,机器人学院除了服务本地产业,推动本地企业与先进技术的对接之外,还承担着展示、培训等功能。

  其中,培训面向不同的人群,包括职校学生、企业工人和企业高管,邀请德国专家培养他们掌握设备技术、理解工业4 .0等等。另外,机器人学院也正在谋划开设针对中小学、青少年的科普课程,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迈出一步。

  按照预期,到2020年年底,佛山全市累计新增超过600家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应用机器人;建成10—15家以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共 1 条
  • 1
前往
73回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