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纺厂到航空公司,毛纺大王曹光彪实业发展之路

共 1 个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elldandy

2021-05-27 10:52:50

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光彪是一位闻名世界的实业巨子。他首创毛纺厂,是第一位去欧洲开拓毛纺市场的中国人,被誉为「世界毛纺大王」。其后又发展航空业务,创办第一家由港人自行管理的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曹光彪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首个赴内地投资办厂的港商,「嫦娥二号」拍摄镜头就是他投资的企业研发的。

多年来,曹光彪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安排下,迂回曲折地奋斗。他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和教育作出重大贡献,为此,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表彰曹光彪。世界著名的沃顿商学院还专门给曹光彪颁发了「沃顿院长勋章」;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永久编号第 4566 的小行星命名为「曹光彪星」。

务实企业家的童年

作为企业家,曹光彪有大将风度,但现实中却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两条:一「不生气」,二「吃亏是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曹光彪还强调自己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曹光彪祖籍宁波, 1920 年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商人,在上海开设「鸿祥」呢绒店。曹光彪从小读的是教会学校,每天参加早祷、听道,但却未曾信奉过任何教派。他成绩很好,经常考第一名,可父亲却希望曹光彪能早点出来做生意。 

7 岁起,曹光彪每天放学后便去父亲的店铺帮忙接待顾客、缝制西装。那时候柜台太高,母亲在他脚下垫了一条矮凳。曹光彪 17 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病重,于是他不得不辍学接管父亲的呢绒店。 

当时整个店铺只有五个人,在同行中规模最小。另外曹光彪的年纪也小,因此总是被别人看不起。为了把店铺做起来,曹光彪完全没有老板架子,和员工同甘共苦,上下一心。他经常对伙计们说:我们做生意,要有耶稣精神,别人打你左脸,不还手,还给他打右脸。正如客人来看布料,左看右看都不买,还要送他往大门走。招呼好,他下次还会来买。

中西结合的经营理念

 二战爆发时,犹太人被希特勒迫害,其中有几万人逃难来到了上海。曹光彪便招了十几个人,让他们每人拿着两大箱西服,沿街在外国人工作的商行推销。客人都以为他们在欧洲带来的,所以销路很好。曹光彪把这个方法用了几年,直至日本投降。 

在经营店铺的过程中,曹光彪既有中国的传统,又有西方的思想,在那个动荡年代是极其少见的。他从不发脾气,因为自己就是从底层做起,曹光彪知道底层的思想和痛苦。他愿意和员工一起商量,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容纳不同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曹光彪给员工的工资一贯都高,超过外企,甚至帮助员工去创业。在他手下的人,不管已离开还是在任的,没有一个人说曹光彪不好。他完全没有控制欲,只有创造欲,去尝试别人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解放前,曹光彪的公司已发展到三百人。在上海有自己的工厂,并且南京、重庆、台北等地都有店铺,是中国最大的经营呢绒的企业。尽管如此,曹光彪仍是身体力行,不辞辛劳,于 1950 年来到香港开拓市场。 

历史像冥冥中有所安排,又像是开了一个玩笑。当时曹光彪只把大儿子留在身边,全家人都在上海定居。直到文革前,他还有五个孩子在上海。据曹光彪回忆:孩子们有的进入工厂当学徒,有的下放到黑龙江养马,也有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到 79 年才陆续离开,送到外国读书,随后独自闯荡。我们全家第一次团聚时,是我 70 岁生日当天。 

香港毛纺厂初开拓

去往香港后,曹光彪在中环租了一间办公室开设贸易公司,主要做进出口生意。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曹光彪在艰难的环境中突破港英当局的禁运,配合华润公司,从西方国家订购大量急需药品运到内地,转送到朝鲜战场。直到战争结束,他才重新做老本行的毛纺生意。 

1954 年,曹光彪在香港荃湾开办了太平毛纺厂,他的第一个目标是经历了朝鲜战争后的韩国。五十年代末期,为了扩大经营,太平毛纺厂还与东亚毛纺厂合并成立东亚太平毛纺厂。这时候,曹光彪亲自当「推销员」,冒险远渡重洋,成为第一个去欧洲卖羊毛衫的中国人。他不卑不亢,凭借物美价廉迅速使得羊毛衫在欧洲脱销。 

1964 年,曹光彪在香港成立了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先后收购了 11 家针织厂,成立南洋针织成衣制造公司,将生产线从毛纺扩大到针织。他率领永新集团纵横世界,先后在葡萄牙、毛里求斯、美国、法国、德国等建立工厂,经销商遍布全球。曹光彪本人也因此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   

曹光彪常说,“不管是什么行业,任何品牌都是有寿命的,一定是后浪推前浪;企业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开拓新的业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纺织业建立了势力雄厚的“王国”后,曹光彪又将脚步踏向了电子、贸易、旅游、航空、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其中进军航空,是他经商创业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跨界成立航空公司

1984 年底,曹光彪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看到一条关于航空方面的消息——「 1997 年以前存在的香港航空公司,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但声明中没有写明是国泰,也没有写明只能有一家。曹光彪心想,香港的航空货运和客运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香港自通航的那天起,航空权一直在外国人的手中,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香港的航空事业上有所作为呢? 

当时好多人都在替曹光彪担心,一方面是因为他从未涉足过航空业务,另一方面势必会受到英国资本的阻挠。可曹光彪主意已定,他表示:我知道,这个第一不好当,如果这个第一来的很容易,我还不干呢!难就难在要打破外国人的垄断,要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争口气。在商海里搏击靠的就是一个信念,决不轻易言输,不经历风险是做不成大事的。 

于是在 1985 年初,曹光彪迅速联合包玉刚、霍英东及中资机构华润、招商局等合资建立了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英资的国泰航空独家垄断的局面。 

然而港龙航空的成立立刻引起国泰航空的不满,英资财团不断给港英政府施压。港英政府约谈曹光彪表明,国泰航空对香港航空业已有绝对控制力,劝他尽快放弃创办航空这个失策的想法。可曹光彪十分偏执,拿出中英联合声明说,「我知道国泰航空垄断了,但我有投资的权利,这点条文写得很清楚,我创办港龙航空正是为了香港航空事业更加繁荣。」 

港英政府眼看说服不了曹光彪,便匆匆修改了航空法,规定「一条航线,一家航空公司」。这明显是冲着港龙来的,因为国泰已经经营多年,在全球有多条航线,而港龙都不能插足。 

面对法律,曹光彪也没有办法,购买的第一架波音 737 飞机只得停在机场上等待可飞的航线。经过一番周折,港龙在同年 7 月获准开办第一条航线——香港—马来西亚的亚庇。当飞机起飞的那刻,曹光彪在香港启德机场哭了出来,毕竟这是中国人在香港航空业上零的突破。但很快麻烦又来了,这条航线太冷门了,根本没有客人,飞机等于瘫痪在地面上烧钱,流言也一天天增多。


共 1 条
  • 1
前往
51回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