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突围 从成量看工具企业转型

共 1 个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2021-06-11 17:29:28
 北有哈量,南有成量。在我国工具企业当中,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量”)是一家颇具代表性的企业。
  成量是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企业,同时也经历了改制、上市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变革,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品牌形象都在工具企业中名列前茅。
  即便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成量的日子也不好过。去年以来,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全线下滑,订单骤减,而比起主机厂来,规模相对更小的工具企业受到的冲击只大不小。
  其实,成量的困境是行业的一个缩影。为什么工具企业普遍感觉压力大?市场萧条只是部分原因,外企的冲击也不可小觑。
   外企垄断高档市场
  中国的工具行业很早就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市场早就实现了刀具采购全球化。外国工具商进入中国市场已有十几年的历史,销售网络、技术服务体系已相当建全,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若干办事处,销售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逾千人。他们以其优质的产品、完善的技术服务、不断降低的产品销售价,现在的进口刀具价格几乎已经降到10年前的2/3~1/2,垄断了中国的高档刀具市场。面对内忧外患,企业如何抉择?成量给出的答案是:积极探索蓝海领域,并且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记者从4月份的国际机床展和5月份的重庆立嘉展上了解到,成量专门成立了精密机械分公司,新近开发了不少专用机床,这些机床覆盖铣沟、磨沟、铲稍和磨方等工艺,完全自主设计,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特点,目前销售势头不错。
  成量一度像同行业很多企业一样,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位于生产,围绕批量产品下功夫。但过于强调生产的企业,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当前刀具用户的需要变化很快,比如汽车生产线上一个新机型,需要的刀具尺寸、结构可能都是新的,普通的标准产品是达不到要求的。
  标准产品竞争门槛很低,竞争很激烈,而大企业的优势在于服务网络完善、品种多、质量稳定,但在某一单一产品的性价比上可能比不上小企业,长期维持在这些层面上竞争会很吃力。成量集团的产品转型需求十分迫切,基于此,该集团在相应的机制、投入也在积极变化。
   生产型转向服务型
  近年来,成量围绕数控刀具做了很多工作,大方向瞄准汽车、工程机械、船舶、重装等行业,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在风电行业就做了很多专用刀具,像球头铣刀、转子铣刀等。
  对成量来说,产品转型可能并不难,难的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成量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必须着重从服务入手,专业开发针对客户行业的产品或方案,“针对客户需要做专门的研发设计,这种模式对企业要求很高。但不顾终端客户需要,只做产品系列开发,是无法适应市场的。我们常规的量具、高速钢刀具都是标准刀具为主,但数控刀具应该以个性化开发为主,需要派技术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和前期销售开发人员,扎到用户现场。”
  如今,成量正在进行这样的转变,但认识到围绕终端用户进行研发并不算完事,这中间还有技术要求、商务要求、库存要求等等。比如库存,很多用户都要求在现场备库存,单这一项要求如果企业效益不好、实力不够就会被拖垮。近年来市场急剧变化,如果企业一直按照原来的模式发展,不去适应市场,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成量集团也早已意识到这一点。
  对成量来说,多年积累下来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是比较大的优势。成量副总经理潘凡伟介绍说,“我们原有的销售网络可以变身服务网络,搭建一个基础性的平台,而且这种服务与原来的传统服务不一样,比如我们的量具产品服务之前就只是维修、退换货等三包服务,现在的刀具产品服务已经衍生了很多内涵,包括前端售前、整体方案设计,这种变化也是很大的考验。”
  知易行难。即便对转型有了深刻认识和积极探索,成量面临的困难仍旧不少,人才就是一个瓶颈。数控刀具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其发展对人才的依赖度很大,尤其在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大时更是明显。国内数控刀具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数控机床操作工都奇缺,一般培养周期为3~5年。而高校又没有很好地担当起培训CNC数控加工和数控刀具专业人才的责任,都靠企业自身花漫长的时间去培养,往往事倍功半,还不一定能留住。
  只有当你真的潜下心来准备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困难是如此之多。好在,成量已经迈出了一步。有句话说的好: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愤然为之,亦未必难。
共 1 条
  • 1
前往
59回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