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案例揭示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现状
共 1 个回答
改革开放以后,各
机床
工具
企业释放了推动上层建筑改革与生产力大发展的动力,加上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发展,既竞争,又合作,通过兼并重组,出现一批多种所有制的明星企业,据2007年的统计,民营企业占行业总数的71.3%,年销售额占全行业的56%,位居半壁江山。据2013年统计,双双已近80%。
若干年前,国民经济以二位数快速增长,带动了机床工具行业高速发展。国内机床工具市场迅速扩大,成为世界上第一消费国、第一生产国、第一进口国,这种成绩得来实属不易,可喜可贺,行业内企业家们大多笑逐颜开,忙着建新厂,扩大生产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支持。“高档 数控机床 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04专项),从资金及政策上给予支持,各主流机床工具厂几乎都接待过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省、市主要负责人的参观考察,从精神到物质均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但残酷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中国台湾地区机床工具企业,特别是ECFA的实施,在中国大陆进行了严密的布局,或兼并、或合资、独资,设立生产(大部分为SKD方式)、销售基地,利用中国熟悉机床工具方面的专家或专业人员,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高端用户建立了紧密联系,甚至进入机床行业本身作为技改之用。
机床工具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早已对国外放开了,虽然有04专项的支持,频频出现多类国产高端的数控机床见诸报纸及媒体,着实使人兴奋,但掩盖不了机床工具行业竞争力的比较薄弱本质。当中国经济回归到个位数正常发展速度时,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以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困难,从而带来这些外向型企业技术改造缺乏资金,并由于中高端数控机床竞争不过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档数控机床与有些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工具企业难以匹敌,造成今天机床工具行业的“寒冬”状态,什么时候寒冬过去,无人回答。
中国工业报总编杨青同志于2014年3月4日发表了一篇《中国机床,春天去哪里了?》文章,她描述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数控 机床展 览会前夕(CCMT),参加2月22日近60多位CEO聚首申城的“2014年机床工具制造业CEO国际论坛”的感想,值得大家深思。我从中也得到深刻的启示。
对于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竞争力薄弱的现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决不能说机床工具行业的同仁们没有拼搏精神,没有想办法找出路。以下分别对机床、工具行业的努力与现状进行分析。
案例一:以规模取胜的大型机床企业现状
业绩雄居世界前十位的沈机集团人员超过1.5万,大连机床集团人员接近5000人,业界一些人士称之为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领头羊”、“风向标”,为行业发展做出不少贡献,但2013年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销售额也出现了负增长,但盈利能力尚需提高。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一时有波动也是正常的,这两家企业都是04专项的主要支持对象。
杨青同志在文章中写到,“本届展览会值得一提的还是沈阳机床集团的冲击波。沈机一如既往占据了又好又大的位置,却没有往常那样在场子里摆满机床,而是密布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液晶显示屏,上面播出不同的视频内容”。“他们全新推出的是尤尼斯工业服务公司和以i5为标志的系列产品……”
又说“从新五类到i5,从工业设计到智慧智造,沈机如同下跳棋一般在同行的注视下义无反顾地前行,相比之下,像德马吉精森机这样有深厚底蕴的跨国公司,则如同下围棋,在变化中布局强势”。
案例二:试图以重型机床打开市场的企业现状
近期,重型机床企业尤其困难,除市场因素外,肯定还有 其它 内部原因。五坐标联动数控 龙门铣床 的确是显示目前高端机床产品标致性的一类产品,生产的厂家就有二三十家(当然大小规格不太一样),连居于云南地区的昆明机床厂,也花巨资建造了一座崭新的拥有200吨吊车的重型厂房,也想搞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将来产品运输都成问题。
为什么趋之若鹜呢?
有04专项支持的企业在做,没有04专项支持的企业也在做,高端数控机床的同质化奇怪地出现,这说明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作用,难道不是浪费机床行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吗?不少做出的样品投不了产,放在库房里或做展览之用,用户也很少问津。生产能力过剩,以至造成现有重型机床企业出现亏损。
据杨青同志报导,在展会上武重、齐重数控、齐二、星火等仅用展板或制成模型展示产品,除展板和模型之外就是一张张椅子,供接待用户观众(当然还有重型机床太大,运往展览会花费较多的原因)。
这几家都得到04专项的支持,武重曾经研发出让人瞩目的新产品,一定程度上得到用户的认可。如武重几大极限超重型机床,包括320米的数控落地 镗铣床 ,28米数控立式车 铣床 ,3.6米数控卧式重型 车床 ,6米×68米的数控龙门铣床,8米~12米螺旋浆专用数控龙门铣床等。
案例三:改革体制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中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但情况如何呢?齐重民营化,齐二、哈量、北京机床研究所、武重找到了央企作为“婆婆”,另外宁江机床厂找到了五粮液厂作为投资方。昆明机床厂是一家上市公司,几次换“婆婆”,从西安交大到沈机集团。这种例子确实不少,仍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呢?
案例四:曾经的“明珠”光芒隐退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国建立才10年,遭受帝国主义封锁,国家制定了发展“高精度精密机床”战役。从1958年到1965年,共试制成功高精度精密机床26种,到1965年年产高精度机床500台,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笔者上世纪60年代初到日本考察。日本的同类精度精密机床的品种不如我国全,当时他们没有 齿轮 磨床 、 螺纹磨床 、高精度 外圆磨床 等,仅在高精度 坐标镗床 及高精度测量装置(三井精机)方面比我们强,当然整个机床行业很多企业,如日立、池贝、东芝、牧野、丰田、马扎克等企业的制造工艺及管理比我们强,他们的精加工及装配已在恒温净化厂房生产,确保质量。
当时机床行业的两颗明珠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解放前这两个厂就有一批技术造诣良好的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在解放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者承担起齿轮磨、插齿刀磨、螺纹磨、高精度外圆磨等的研发与制造;后者主攻坐标镗、刻线机、刻线尺、圆光栅、长光栅、同步感应器测量装置的生产;全国协作,研发生产成蜗轮副母机、分度板母机、高精度丝杠副母机等,为发展精密机床的功能部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失去了光芒的两颗“明珠”,何时再现光芒呢?
案例五:领导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进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显现出来。“十八罗汉”(文革前对18家规模机床厂的戏称)之一的沈三与济一,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光一时,名声雀起,受到各级政府的表扬,获得很多奖牌,雄居行业佼佼者地位,但好景不长。
沈三以数控化率最高闻名全国,但质量不过关,服务又不到位,笔者多次发出警告,但无人听得进去,忠言逆耳,最后被用户与市场抛弃,落得破产的下场。
济一以与日本马扎克合作而闻名,利用OEM方式出口,迅速提高了该厂的工艺技术水平,如齿轮噪音,不仅考核分贝数,还要听了“悦耳”,标准不可谓不苛刻。但在时任厂长朱锡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一个个难题都解决了,出口势头良好。后来的继任者,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解除了与马扎克合作,引进技术又作出了错误的决策,逐渐衰落了,一直到现在仍没没无闻,据称去年被民营企业兼并。
同样的经历体现在另一个“十八罗汉”之一的企业——南京机床厂。该厂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德国Traub公司合作生产中小型 数控车床 并转让技术,条件相当优惠。当时的厂长吕天乐抓住这个机会,大大提高了南京机床厂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但后来几位继任者,不知什么原因,一次次折腾,虽然改制了,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这几个厂的教训是,成也领导,败也领导,充分说明一个企业的兴衰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外因仅仅是条件。
案例六:走国际化道路提升行业水平
因为机床工具行业在改革开放初就起动合作生产、引进技术的方法,特别是合作生产,返销,是当时提升机床工业水平的快捷途径,在机械工业内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后来发展到兼并国际上有名的机床企业,如沈机集团兼并德国Schiess,北一兼并德国的WaldrichCoburg,大连机床集团兼并美国IngesollRand等企业,哈量兼并Kelch,天水星火在国外兼并或合资若干企业,杭机参股Aba等。这条路还要走下去,如何走下去才能使中国机床工具企业强身固本呢?
这个问题受所在国法律、技术出口、金融等限制似乎尚未解决。不仅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那些国际著名机床企业遇到资金链的断裂产生的困难,被我企业兼并,如果我们驾驭不了,消化不了,不要像多年前上海汽车公司兼并韩国双龙汽车那样,最后还是吐出来了,切记切记。
案例七:另辟蹊径的尝试
原营口机床厂、安阳机床厂、威海机床厂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有的通过企业领导、有能力的员工进行改制,民营化,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方式挽救企业。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营口冠华、安阳鑫盛、华东数控等企业,起死回生。如何巩固成果呢?
有的已经遇到暗礁。
案例八:锻压机床行业的有效探索
锻压机床行业似乎比金切机床行业好,看到一点希望。据有关材料数据显示,销售额排在前十位的济二,扬力、亚威,天津锻压,扬锻,金方圆、泰安华鲁、湖北三环、合锻、徐州锻压,有9个企业的产值都是正增长,并都有利润,少数企业利润是负增长。
济二因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因此利税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应该说在机床工具行业鹤立鸡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济二厂从建厂以来一直以 压力机 及龙门刨为主导产品。数十年间,除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龙门刨改为龙门铣外,一直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压力机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威尔逊的压力机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当时一汽等汽车用户厂,技术上要求采用与威尔逊不同的导柱、导套结构,济二最终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研发修改设计,提供的压力机受到一汽等用户的欢迎,从此打开了汽车工业的市场。
同时,济二与其他有名的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了在压力机设计、制造方面极为宝贵的经验,并通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代代相传,使技术得以传承与发展。他们经受了多种考验,在“做大”、“多元化”浪潮中,没有迷失方向。企业各届领导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仍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在合资浪潮中,济二没有对国内外企业实施兼并,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为能与世界 顶尖 的压力机企业,与德国的Schueler及Weingarten进行竞争。济二在美国福特汽车车身压力机生产线的招标中胜出,其节拍创世界先进水平,这种能“引领技术,引领市场”的机床工具企业太少了。
从济二身上看到了机床工具行业的希望。当然国家04专项对其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仅是条件而已。由于锻压行业有了这样排头兵的榜样,对引领行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并不说明锻压行业没有缺门,如大吨位的螺杆压力机、高速精冲机床、多工位旋压设备等尚需进口,这应该是正常的。但用户不能原谅的是包括前十位在内的诸多锻压设备厂,其质量、性能、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日本小松、Amada等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笔者去年参观一个电器厂,该厂用某厂的中小锻压机冲压精密电器的小零件,其精度要求很高(当然还要靠模具),买来后运转不久,一边立式 导轨 板别劲,从而导致发热,就变形了,制造厂多次派人来修,没有修好。最后用户不得不花高价买了Amada五六台压力机,这怪谁呢?
而这个厂实力雄厚,改革开放以后,从规模到品种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使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机体是钢板焊接构件,其边角废料达数千吨,全部用于铸造球墨铸铁曲轴,不仅质量好,还成为节能节材的典型。但智者千虑,有时也有一失,说明压力机行业还有发展的空间。
思考之一:主流企业步入“大而全”经营模式
受“GDP论英雄”的思想影响,也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因素的传承,中国主流机床工具企业步入“大而全”的经营模式。
沈机集团、大连机床集团等企业是“GDP论英雄”时代产物的代表,而国外知名的机床工具企业走的是中小型“专、新、精、强”的路子。如进入世界前十强的DMG集团,由3家著名的企业Deckel、Maho、Gild鄄meister重组而成,每个企业也就是三四百人。
笔者几十年前曾多次访问过瑞士高精度镜面磨床制造企业Studer公司,也不到三四百人。由于瑞士土地十分金贵,仅有一座四层楼的厂房,装配车间设在四层楼上,四五十年过去了,Studer公司仍雄踞世界第一。
最近遇到一位刚从瑞士考察过Studer公司的机床专家说,现在仍然是这样生产格局,还是在四楼上装配,但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从手动、半自动、自动、数控,到磨削中心,一步一个脚印发展。
为什么他们产品的含金量这样高呢?赢得包括中国用户甚至是机床企业作为用户在内的世界用户的最高忠诚度,我国知名的机床企业就用Studer磨床磨削主轴,质量就是好,成为一张王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精密机床会战”中,北二机就以Studer外圆磨床为追赶目标,研发成功加工圆柱度达到1~2微米,光洁度达到14级的MG1420高精度磨床,尤以高精度坐标 镗床 著称。五六十年过去了,有的已成为人们的记忆。现在为什么有些方面不如过去了,为什么好的工艺、好的传统没有很好地继承?
我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工具企业也是走发达国家的路子,因而竞争力也十分强。笔者请教教授、专家、企业家思考。机床工具行业主要是多品种单件、小批、成批生产,有没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这种“大而全”经营模式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是不是也出了问题。这决不是说不要GDP的增长,但不要“以GDP论英雄”,不同行业有自己不同的发展规律。目前机床工具行业结构的改革面临十分困难的境地,从人们的指导思想、人员构成,到经营模式已经固化了,人的积极性发挥不了,改革“推手”在哪里?
思考之二:人决定着机床工具行业的兴衰
人,特别是领导人员的指导思想与素质,决定着机床工具行业的兴衰。
目前,机床工具企业的工艺装备比过去好多了。托上世纪“精密机床会战”的福,给“十八罗汉厂”每家配备了一台瑞士Dixi卧式坐标镗床,放在工具车间,成为各企业的看家宝,延用到现在。退休后笔者曾到大连机床集团考察,了解到在文革期间,工具车间曾经起火,殃及Dixi卧式坐标镗床,后来经各兄弟厂协助修好了,目前还在使用。
其转台调头后加工孔的同轴度还在0.01mm左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原来Dixi卧式坐标镗床的操作工人精心维护、精心操作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好马要有好骑手,才能发挥威力。见物思人,笔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企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技术队伍比过去大大增强了,CAD三维设计等先进方法成为设计人员的常用工具,早就淘汰了画图板与丁字尺,研发能力可说是飞跃式的发展与提高,十分可喜。
笔者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与行业的同仁们共同战斗的岁月。
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上海机床厂的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同志时任上机试验研究室主任,他的学历并不最高,但水平很高,提出在当时十分超前的建议。如用磁带分频代替传动链,使工件的速比可任意变化,这对蜗杆砂轮磨、 齿轮加工机床 有革命性的意义。
今天由数控就把问题解决了,他的梦想也实现了。他手下有一大批从事机床、液压件、电控电子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与技师,我称之为“四大金刚”,人人都有绝技,能“文”能“武”,大多是老工人出身,一直就读于夜校深造,风雨无阻,虽然过去文化水平不太高,但现在英文水平已不低,思想活跃。
其中,磨工技师张梅华(后任上海第三机床厂厂长)长期研究超精磨削工艺,取得很大成功,后来在这基础上,设计研发成功MG1432高精度外圆磨床,它具有今天所说的“自主知识产权”,变为上机主导产品之一。当然现在已有不少改进,并且数控化了。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上海机床厂“7.21”大学(相当于现在的高职)培养了一大批这种人才,奠定了上海机床厂作为“明珠”的地位。现在进入21世纪了,好像找不到这种影像了。
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工具行业与IT行业不完全相同,它需要依赖长期的经验累积而发展。因此没有一大批像周勤之、张梅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一大批拥有技术诀窍的关键工种的技师与调试技师(目前装配工连刮研也不会,部件与部件的接触刚度怎样保证),又如何保证精度的一致性?
赶超世界水平成为一句“空话”。
再看看国外机床厂,关键工种及装配调试技师都是50多岁以上、怀有绝技的老技师,我们呢?早就退休了或转岗了。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机床行业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与技师的!
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对一个机床企业的兴衰起决定性作用,或由于个人自满,或不了解市场需求,或名利思想作祟,或由于某些抗拒不了的诱惑,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或不能知彼知己,正确评价自己企业的优点与软肋,造成决策错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前面所述改革开放以后沈三的破产,济一与南京机床的消沉,现在齐一(齐重)、齐二又面临困难,杭机的分裂。最近报纸上报道:很好的一个金方圆,企业主出售给通快(Trumpf)控股72%而变现等。从这些现象看来,都有领导者的责任,甚至有一些企业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还在错误决策上前行。在中国有“人治”传统的国家中,企业兴也是一把手,败也是一把手,不知对否?
收藏
邀请
下一篇:大型机床工作台的发展 我国高端制造业基础
若干年前,国民经济以二位数快速增长,带动了机床工具行业高速发展。国内机床工具市场迅速扩大,成为世界上第一消费国、第一生产国、第一进口国,这种成绩得来实属不易,可喜可贺,行业内企业家们大多笑逐颜开,忙着建新厂,扩大生产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支持。“高档 数控机床 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04专项),从资金及政策上给予支持,各主流机床工具厂几乎都接待过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省、市主要负责人的参观考察,从精神到物质均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但残酷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中国台湾地区机床工具企业,特别是ECFA的实施,在中国大陆进行了严密的布局,或兼并、或合资、独资,设立生产(大部分为SKD方式)、销售基地,利用中国熟悉机床工具方面的专家或专业人员,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高端用户建立了紧密联系,甚至进入机床行业本身作为技改之用。
机床工具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早已对国外放开了,虽然有04专项的支持,频频出现多类国产高端的数控机床见诸报纸及媒体,着实使人兴奋,但掩盖不了机床工具行业竞争力的比较薄弱本质。当中国经济回归到个位数正常发展速度时,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以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困难,从而带来这些外向型企业技术改造缺乏资金,并由于中高端数控机床竞争不过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档数控机床与有些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工具企业难以匹敌,造成今天机床工具行业的“寒冬”状态,什么时候寒冬过去,无人回答。
中国工业报总编杨青同志于2014年3月4日发表了一篇《中国机床,春天去哪里了?》文章,她描述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数控 机床展 览会前夕(CCMT),参加2月22日近60多位CEO聚首申城的“2014年机床工具制造业CEO国际论坛”的感想,值得大家深思。我从中也得到深刻的启示。
对于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竞争力薄弱的现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决不能说机床工具行业的同仁们没有拼搏精神,没有想办法找出路。以下分别对机床、工具行业的努力与现状进行分析。
案例一:以规模取胜的大型机床企业现状
业绩雄居世界前十位的沈机集团人员超过1.5万,大连机床集团人员接近5000人,业界一些人士称之为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领头羊”、“风向标”,为行业发展做出不少贡献,但2013年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销售额也出现了负增长,但盈利能力尚需提高。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一时有波动也是正常的,这两家企业都是04专项的主要支持对象。
杨青同志在文章中写到,“本届展览会值得一提的还是沈阳机床集团的冲击波。沈机一如既往占据了又好又大的位置,却没有往常那样在场子里摆满机床,而是密布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液晶显示屏,上面播出不同的视频内容”。“他们全新推出的是尤尼斯工业服务公司和以i5为标志的系列产品……”
又说“从新五类到i5,从工业设计到智慧智造,沈机如同下跳棋一般在同行的注视下义无反顾地前行,相比之下,像德马吉精森机这样有深厚底蕴的跨国公司,则如同下围棋,在变化中布局强势”。
案例二:试图以重型机床打开市场的企业现状
近期,重型机床企业尤其困难,除市场因素外,肯定还有 其它 内部原因。五坐标联动数控 龙门铣床 的确是显示目前高端机床产品标致性的一类产品,生产的厂家就有二三十家(当然大小规格不太一样),连居于云南地区的昆明机床厂,也花巨资建造了一座崭新的拥有200吨吊车的重型厂房,也想搞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将来产品运输都成问题。
为什么趋之若鹜呢?
有04专项支持的企业在做,没有04专项支持的企业也在做,高端数控机床的同质化奇怪地出现,这说明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作用,难道不是浪费机床行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吗?不少做出的样品投不了产,放在库房里或做展览之用,用户也很少问津。生产能力过剩,以至造成现有重型机床企业出现亏损。
据杨青同志报导,在展会上武重、齐重数控、齐二、星火等仅用展板或制成模型展示产品,除展板和模型之外就是一张张椅子,供接待用户观众(当然还有重型机床太大,运往展览会花费较多的原因)。
这几家都得到04专项的支持,武重曾经研发出让人瞩目的新产品,一定程度上得到用户的认可。如武重几大极限超重型机床,包括320米的数控落地 镗铣床 ,28米数控立式车 铣床 ,3.6米数控卧式重型 车床 ,6米×68米的数控龙门铣床,8米~12米螺旋浆专用数控龙门铣床等。
案例三:改革体制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中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但情况如何呢?齐重民营化,齐二、哈量、北京机床研究所、武重找到了央企作为“婆婆”,另外宁江机床厂找到了五粮液厂作为投资方。昆明机床厂是一家上市公司,几次换“婆婆”,从西安交大到沈机集团。这种例子确实不少,仍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呢?
案例四:曾经的“明珠”光芒隐退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国建立才10年,遭受帝国主义封锁,国家制定了发展“高精度精密机床”战役。从1958年到1965年,共试制成功高精度精密机床26种,到1965年年产高精度机床500台,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笔者上世纪60年代初到日本考察。日本的同类精度精密机床的品种不如我国全,当时他们没有 齿轮 磨床 、 螺纹磨床 、高精度 外圆磨床 等,仅在高精度 坐标镗床 及高精度测量装置(三井精机)方面比我们强,当然整个机床行业很多企业,如日立、池贝、东芝、牧野、丰田、马扎克等企业的制造工艺及管理比我们强,他们的精加工及装配已在恒温净化厂房生产,确保质量。
当时机床行业的两颗明珠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解放前这两个厂就有一批技术造诣良好的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在解放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者承担起齿轮磨、插齿刀磨、螺纹磨、高精度外圆磨等的研发与制造;后者主攻坐标镗、刻线机、刻线尺、圆光栅、长光栅、同步感应器测量装置的生产;全国协作,研发生产成蜗轮副母机、分度板母机、高精度丝杠副母机等,为发展精密机床的功能部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失去了光芒的两颗“明珠”,何时再现光芒呢?
案例五:领导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进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显现出来。“十八罗汉”(文革前对18家规模机床厂的戏称)之一的沈三与济一,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光一时,名声雀起,受到各级政府的表扬,获得很多奖牌,雄居行业佼佼者地位,但好景不长。
沈三以数控化率最高闻名全国,但质量不过关,服务又不到位,笔者多次发出警告,但无人听得进去,忠言逆耳,最后被用户与市场抛弃,落得破产的下场。
济一以与日本马扎克合作而闻名,利用OEM方式出口,迅速提高了该厂的工艺技术水平,如齿轮噪音,不仅考核分贝数,还要听了“悦耳”,标准不可谓不苛刻。但在时任厂长朱锡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一个个难题都解决了,出口势头良好。后来的继任者,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解除了与马扎克合作,引进技术又作出了错误的决策,逐渐衰落了,一直到现在仍没没无闻,据称去年被民营企业兼并。
同样的经历体现在另一个“十八罗汉”之一的企业——南京机床厂。该厂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德国Traub公司合作生产中小型 数控车床 并转让技术,条件相当优惠。当时的厂长吕天乐抓住这个机会,大大提高了南京机床厂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但后来几位继任者,不知什么原因,一次次折腾,虽然改制了,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这几个厂的教训是,成也领导,败也领导,充分说明一个企业的兴衰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外因仅仅是条件。
案例六:走国际化道路提升行业水平
因为机床工具行业在改革开放初就起动合作生产、引进技术的方法,特别是合作生产,返销,是当时提升机床工业水平的快捷途径,在机械工业内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后来发展到兼并国际上有名的机床企业,如沈机集团兼并德国Schiess,北一兼并德国的WaldrichCoburg,大连机床集团兼并美国IngesollRand等企业,哈量兼并Kelch,天水星火在国外兼并或合资若干企业,杭机参股Aba等。这条路还要走下去,如何走下去才能使中国机床工具企业强身固本呢?
这个问题受所在国法律、技术出口、金融等限制似乎尚未解决。不仅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那些国际著名机床企业遇到资金链的断裂产生的困难,被我企业兼并,如果我们驾驭不了,消化不了,不要像多年前上海汽车公司兼并韩国双龙汽车那样,最后还是吐出来了,切记切记。
案例七:另辟蹊径的尝试
原营口机床厂、安阳机床厂、威海机床厂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有的通过企业领导、有能力的员工进行改制,民营化,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方式挽救企业。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营口冠华、安阳鑫盛、华东数控等企业,起死回生。如何巩固成果呢?
有的已经遇到暗礁。
案例八:锻压机床行业的有效探索
锻压机床行业似乎比金切机床行业好,看到一点希望。据有关材料数据显示,销售额排在前十位的济二,扬力、亚威,天津锻压,扬锻,金方圆、泰安华鲁、湖北三环、合锻、徐州锻压,有9个企业的产值都是正增长,并都有利润,少数企业利润是负增长。
济二因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因此利税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应该说在机床工具行业鹤立鸡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济二厂从建厂以来一直以 压力机 及龙门刨为主导产品。数十年间,除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龙门刨改为龙门铣外,一直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压力机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威尔逊的压力机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当时一汽等汽车用户厂,技术上要求采用与威尔逊不同的导柱、导套结构,济二最终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研发修改设计,提供的压力机受到一汽等用户的欢迎,从此打开了汽车工业的市场。
同时,济二与其他有名的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了在压力机设计、制造方面极为宝贵的经验,并通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代代相传,使技术得以传承与发展。他们经受了多种考验,在“做大”、“多元化”浪潮中,没有迷失方向。企业各届领导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仍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在合资浪潮中,济二没有对国内外企业实施兼并,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为能与世界 顶尖 的压力机企业,与德国的Schueler及Weingarten进行竞争。济二在美国福特汽车车身压力机生产线的招标中胜出,其节拍创世界先进水平,这种能“引领技术,引领市场”的机床工具企业太少了。
从济二身上看到了机床工具行业的希望。当然国家04专项对其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仅是条件而已。由于锻压行业有了这样排头兵的榜样,对引领行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并不说明锻压行业没有缺门,如大吨位的螺杆压力机、高速精冲机床、多工位旋压设备等尚需进口,这应该是正常的。但用户不能原谅的是包括前十位在内的诸多锻压设备厂,其质量、性能、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日本小松、Amada等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笔者去年参观一个电器厂,该厂用某厂的中小锻压机冲压精密电器的小零件,其精度要求很高(当然还要靠模具),买来后运转不久,一边立式 导轨 板别劲,从而导致发热,就变形了,制造厂多次派人来修,没有修好。最后用户不得不花高价买了Amada五六台压力机,这怪谁呢?
而这个厂实力雄厚,改革开放以后,从规模到品种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使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机体是钢板焊接构件,其边角废料达数千吨,全部用于铸造球墨铸铁曲轴,不仅质量好,还成为节能节材的典型。但智者千虑,有时也有一失,说明压力机行业还有发展的空间。
思考之一:主流企业步入“大而全”经营模式
受“GDP论英雄”的思想影响,也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因素的传承,中国主流机床工具企业步入“大而全”的经营模式。
沈机集团、大连机床集团等企业是“GDP论英雄”时代产物的代表,而国外知名的机床工具企业走的是中小型“专、新、精、强”的路子。如进入世界前十强的DMG集团,由3家著名的企业Deckel、Maho、Gild鄄meister重组而成,每个企业也就是三四百人。
笔者几十年前曾多次访问过瑞士高精度镜面磨床制造企业Studer公司,也不到三四百人。由于瑞士土地十分金贵,仅有一座四层楼的厂房,装配车间设在四层楼上,四五十年过去了,Studer公司仍雄踞世界第一。
最近遇到一位刚从瑞士考察过Studer公司的机床专家说,现在仍然是这样生产格局,还是在四楼上装配,但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从手动、半自动、自动、数控,到磨削中心,一步一个脚印发展。
为什么他们产品的含金量这样高呢?赢得包括中国用户甚至是机床企业作为用户在内的世界用户的最高忠诚度,我国知名的机床企业就用Studer磨床磨削主轴,质量就是好,成为一张王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精密机床会战”中,北二机就以Studer外圆磨床为追赶目标,研发成功加工圆柱度达到1~2微米,光洁度达到14级的MG1420高精度磨床,尤以高精度坐标 镗床 著称。五六十年过去了,有的已成为人们的记忆。现在为什么有些方面不如过去了,为什么好的工艺、好的传统没有很好地继承?
我国台湾地区的机床工具企业也是走发达国家的路子,因而竞争力也十分强。笔者请教教授、专家、企业家思考。机床工具行业主要是多品种单件、小批、成批生产,有没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这种“大而全”经营模式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是不是也出了问题。这决不是说不要GDP的增长,但不要“以GDP论英雄”,不同行业有自己不同的发展规律。目前机床工具行业结构的改革面临十分困难的境地,从人们的指导思想、人员构成,到经营模式已经固化了,人的积极性发挥不了,改革“推手”在哪里?
思考之二:人决定着机床工具行业的兴衰
人,特别是领导人员的指导思想与素质,决定着机床工具行业的兴衰。
目前,机床工具企业的工艺装备比过去好多了。托上世纪“精密机床会战”的福,给“十八罗汉厂”每家配备了一台瑞士Dixi卧式坐标镗床,放在工具车间,成为各企业的看家宝,延用到现在。退休后笔者曾到大连机床集团考察,了解到在文革期间,工具车间曾经起火,殃及Dixi卧式坐标镗床,后来经各兄弟厂协助修好了,目前还在使用。
其转台调头后加工孔的同轴度还在0.01mm左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原来Dixi卧式坐标镗床的操作工人精心维护、精心操作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好马要有好骑手,才能发挥威力。见物思人,笔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企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技术队伍比过去大大增强了,CAD三维设计等先进方法成为设计人员的常用工具,早就淘汰了画图板与丁字尺,研发能力可说是飞跃式的发展与提高,十分可喜。
笔者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与行业的同仁们共同战斗的岁月。
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上海机床厂的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同志时任上机试验研究室主任,他的学历并不最高,但水平很高,提出在当时十分超前的建议。如用磁带分频代替传动链,使工件的速比可任意变化,这对蜗杆砂轮磨、 齿轮加工机床 有革命性的意义。
今天由数控就把问题解决了,他的梦想也实现了。他手下有一大批从事机床、液压件、电控电子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与技师,我称之为“四大金刚”,人人都有绝技,能“文”能“武”,大多是老工人出身,一直就读于夜校深造,风雨无阻,虽然过去文化水平不太高,但现在英文水平已不低,思想活跃。
其中,磨工技师张梅华(后任上海第三机床厂厂长)长期研究超精磨削工艺,取得很大成功,后来在这基础上,设计研发成功MG1432高精度外圆磨床,它具有今天所说的“自主知识产权”,变为上机主导产品之一。当然现在已有不少改进,并且数控化了。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上海机床厂“7.21”大学(相当于现在的高职)培养了一大批这种人才,奠定了上海机床厂作为“明珠”的地位。现在进入21世纪了,好像找不到这种影像了。
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工具行业与IT行业不完全相同,它需要依赖长期的经验累积而发展。因此没有一大批像周勤之、张梅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一大批拥有技术诀窍的关键工种的技师与调试技师(目前装配工连刮研也不会,部件与部件的接触刚度怎样保证),又如何保证精度的一致性?
赶超世界水平成为一句“空话”。
再看看国外机床厂,关键工种及装配调试技师都是50多岁以上、怀有绝技的老技师,我们呢?早就退休了或转岗了。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机床行业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与技师的!
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对一个机床企业的兴衰起决定性作用,或由于个人自满,或不了解市场需求,或名利思想作祟,或由于某些抗拒不了的诱惑,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或不能知彼知己,正确评价自己企业的优点与软肋,造成决策错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前面所述改革开放以后沈三的破产,济一与南京机床的消沉,现在齐一(齐重)、齐二又面临困难,杭机的分裂。最近报纸上报道:很好的一个金方圆,企业主出售给通快(Trumpf)控股72%而变现等。从这些现象看来,都有领导者的责任,甚至有一些企业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还在错误决策上前行。在中国有“人治”传统的国家中,企业兴也是一把手,败也是一把手,不知对否?
最新评论
评论
相关分类
- 要闻热点
- 行业分析
- 新科技/新产品
- 人才职场
- 能源装备
- 汽车制造
- 动力传动
- 工程重工
- 机床工具
- 交通装备
- 材料矿产
- 技术研讨
- 石化装备
- 电气仪表
- 模具
- 行业设备
- 农业机械
- 外经贸
- 基础件
- 轻工业
- 管理质量
- 工程项目
- 管理与信息化
- 区域经济
- 资讯
- 产品动态
- 企业快递
- 液压
- 通用机械
- 环保设备
- 内燃机
- 机器人
- 通知公告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京ICP证050210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176 )
GMT+8, 2021-4-28 12:17 , Processed in 0.14169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共 1 条
- 1
92问题数 65回答数